公孙弘(前200年-前121年),字次卿,菑川国薛县(今山东省滕州市)人。西汉丞相。年轻时,为薛县狱吏,因罪免职,以放猪于为生,学习《公羊传》。建元元年(前140年),授博士,奉命出使匈奴,不合圣意,因病免归。
任命公孙弘为丞相,封平津侯。從此擔任丞相者必封侯。 當時汉武帝正在興功立業,於是公孫弘開相府東門作為延才之所,與他們商討國家大事。每當上朝時,便將對國有益的見解奏上,汉武帝也常命身邊文學之臣與公孫弘進行辯論。 公孙弘曾上奏:
主爵都尉 汲黯常诋毁儒生,触犯公孙弘,公孙弘想借机杀之,便向汉武帝建议:“右内史界部中多贵臣、宗室,难治,非素重臣不能任,请徙黯为右内史。”武帝乃从之。
武帝元光五年(前130),诏征文学之士,公孙弘在百八应试者中名列下位,武帝擢为第一,拜为博士。公孙弘善于察言观色,向上奏事不准从不自辩,史称其“习文法吏事,而又缘饰以儒术”,因而能深得武帝之心,一年之中即提拔为左内史。
公孙弘(前200年—前121年),名弘,字季,一字次卿(《西京杂记》记载),齐地菑川人(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),为西汉名臣。 其少时为吏,牧豕海上,四十而学,谨养后母。汉武帝时期,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,征为博士。
公孙弘出任丞相期间适逢武帝兴建功业,屡举贤良。公孙弘亦受此益而数年之间以平民至丞相,于是在丞相府邸建起宾客之馆,广纳天下贤才参与国事的商议。并躬行节俭,欲为天下人的榜样。
2023年11月6日 · 公孙弘,一个古代中国的名臣,他的一生经历了坚持、妥协和洞明的循环,展现了理想主义者的坠落、清明于世者的妥协,以及老成持重者的洞明。 在六十岁的坚持和七十岁的圆滑中,他成为了汉朝的丞相,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2024年9月26日 · 公孙弘(公元前200年-前121年),字季,一字次卿,西汉淄川国(郡治在寿光南纪台乡)薛人,汉武帝时丞相。 公孙弘出身贫寒,曾在海边牧豕为生,早年曾任狱吏,因罪被免职。
那么公孙弘何德何能,凭什么活得那么精彩呢? 一、品行好:为人简朴,不作伪,不结党营私 《史记》对公孙弘的人品,采以鄙视的立场,其实不公平。
元光五年,有诏徵文学,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。 弘让谢国人曰:“臣已尝西应命,以不能罢归,原更推选。 ”国人固推弘,弘至太常。